东营区:石油装备产业创新发展活力十足发表时间:2022-10-11 08:57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山东频道 近日,为期3天的第十五届中国(东营)国际石油石化装备与技术展览会在东营黄河国际会展中心闭幕。展览会期间,1400余家参展企业及千余家采购商共聚“线上”展会,共谋石油装备产业发展。共签订外贸合同(意向协议)284个,签订内贸合同(意向协议)302个,总协议金额达43.5亿元。 据悉,展会“云展厅”设立了装备制造专区、沿黄智造专区、海工专区等区域,展出产品涉及海陆石油钻采设备、勘探设备等,通过运用VR、3D、视频等技术形式,全方位展示国内外产业发展成果、先进技术和产品。“借助展会这个平台,把我们的优质服务和优势技术‘广而告之’。科瑞油气与中亚、中东、南美等国家和地区油气公司达成各类型修井机设备、连续油管设备、运维服务等业务合作意向,项目意向金额超过4000万美元。”山东科瑞油气装备有限公司全球营销中心副总经理魏荣军告诉记者,目前,科瑞油气已经在全球5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分支机构,其中涵盖46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瑞的产品和服务也已经覆盖到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油气田作业现场。 在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类似科瑞油气公司一样从事石油装备研发、制造、服务及内外贸的企业达5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97家、高新技术企业68家,产品涵盖8个门类、37个系列、1500多个品种。借力服务创新及技术创新,越来越多的本土石油装备企业走出了国门,开始服务全球,东营区的石油装备产业也在向着规模集群化、产业配套协同化、技术改造智能化方向发展。 走进威飞海洋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总部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技术布局地图与专利荣誉墙,公司先后设立多处全球性研发中心,业务覆盖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要填补国内在高端海洋及水下开采设备自主研发及制造的技术空白,打破欧美的技术垄断,还是得从技术上下手。”威飞公司董事长隋中斐介绍,目前,企业集中力量钻研高端海洋及水下开采设备自主研发及制造技术的突破之法,攻克了浅水水下生产系统技术难题,国产化率达到88%,成为了世界上第五家、国内首家可自主生产油气能源开发水下生产系统的企业。此次展会期间,威飞海洋装备与国内外客户达成了压裂井口、海洋整体式井口采油树等设备及油田开发一体化综合方案等业务合作意向,累计项目金额超过1110万美元。 东营区将坚持产业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方向,聚焦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和头部企业、链主项目,加大基础研发、双招双引和技术改造力度,聚力突破智能装备、陆上优势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油服等领域,全力打造高端智能石油石化装备制造基地和油服企业总部基地。着眼陆地开采和海洋开采两大板块,东营区石油装备产业围绕常规油藏、非常规油藏和老旧油田增产等方向,形成了涵盖勘探、钻井、测录井、采油、修井增产、油田地面工程等全产业链的石油装备和工程技术服务产品,科瑞、胜机、德仕、利丰、汉德等一大批科技型创新性企业不断涌现。 产业平台是承载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做强平台建设,才能促进产业聚集和高质量发展。围绕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东营区先后建设了东营石油技术与装备产业研究院、山东胜利石油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安能泰油气增产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先后推动设立42家省级以上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从事石油装备开发的专业技术人员达到6800多人。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山东频道刘智峰 刘叶叶 责任编辑:李蕊 |